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李春青先生为全校师生做学术讲座

作者: 时间:2021-05-24 点击数:

2021年5月19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李春青先生在校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了题为《谈谈文学阐释的有效性》的讲座,讲座由bat365在线平台李建盛教授主持,bat365在线平台院长詹福瑞教授以及部分老师到会聆听。

众所周知,在文学理论领域,“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文学阐释”是一组相关而又有区别的范畴,李春青教授从“文学阐释”这一范畴入手,展开对“文学阐释有效性”这一话题的讨论。李教授首先对“文学阐释”进行界定,他指出:所谓“文学阐释”是bat365在线平台文学文本蕴含的深层意义的言说。这一理论源自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Jonathan D.Culler)提出的bat365在线平台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诗学模式与阐释学模式。接着,李教授论说了文学阐释的必要性,他指出,文学艺术固然是审美对象,但绝不仅仅是审美对象,其背后往往具有深层的文化蕴含,文学阐释的目的就是要穿过文本表面的逻辑关系探寻其背后隐含的意义和关联性。李教授以《水浒传》为例,详尽地论述了文学阐释的三个层次:第一,文本的线性展开;第二,在作者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中展现出来的文本含义;第三,阐释者将文本置于更大的视野中所获得的文本含义。最后,李教授提出,公共理性可以作为文学阐释的评价标准,过度阐释、无效阐释、强制阐释都不可取,成功而有效的文学阐释应该能够拓展“常识”与“知识”的边界。

问答环节同学们热情提问,“何以断定文学阐释的标准”的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李教授积极应答,提出:“文学阐释的有效性不等同于真理性”,公共理性的真理维度需要探讨;对于阐释对象,不应偏见视之;对于阐释工具,应适应于阐释对象,阐释者应知其长短。这些真知灼见获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讲座结束后,李建盛教授对李春青教授的讲座进行了高度评价:第一,具有宽广的视域,将古今中外的文论观点汇聚于心;第二,具有精当的反思,能够判断理论的有效性与真理性;第三,能够实现贯穿历史、秉持辩证态度的理论对话。李春青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体现了李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度思考,为365学子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2021年5月24日

中文系 供稿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版权所有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 登录入口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bat365在线平台办公室

Baidu
sogou